在孤獨的驅使下,蓋隱創造了第2代的吸血鬼。而它們有13個後代。這第3代正是諾亞大洪水的幸存者,它們建立了13個大氏族,後來叛變並滅了第2代吸血鬼。古代的第3代號稱擁有能與神相比的力量。而數千年後的今日,吸血鬼的血脈已經到達第十三至第十五代了。在中世紀以前,吸血鬼成員由於擁有特殊異能和不死之軀,通常可以成爲一方霸主,甚至互相爭權並造成一般人的恐懼。直到十四世紀左右,天主教廷宗教審判所確知吸血鬼的存在,隨即大肆進行補殺。雖然吸血鬼擁有異能,但是任何一名吸血鬼都無法同時阻擋千百名凡人的合作威脅。於是吸血鬼的生存陷入空前危機。爲了因應惡劣的局勢,當時的幾個吸血鬼氏族(約爲第六至八代)不得不進行結盟,於是産生了Camarilla(密黨)盟派。這是由七個氏族所組成的盟派,也是至今較大的盟派。密黨創立之時立下了六道嚴格的誡律傳統(Six
Traditions
),要求盟派中的後世吸血鬼永遠遵行。整個戒律傳統的最高宗旨,就是規定吸血鬼必須隱匿於人類社會中,絕對不得暴露身份,以免導致吸血鬼生存的危機,這就是“避世”戒條的的由來。
密黨之外的另一個盟派是魔黨(The
Sabbat)。雖然每個氏族都可以加入魔黨,但主要是由兩個氏族所控制。魔黨是卡瑪利拉的宿敵,他們不承認避世的教條,他們以恐懼、武力和威脅作爲統治方式,傳說魔黨會將新加入的吸血鬼活埋,造成其恐懼,並再以儀式和血系(Blood
Bound)加以控制。魔黨還將人類視爲低等動物,隨意驅使殘殺。密党成員通常稱呼撒霸特爲“黑暗之手”。
另外,未加入密黨或魔黨的其餘四個氏族,則通常在兩個盟派的鬥爭中保持中立或見機行事。
在幾百年前的歷史上……
在《德古拉》一書中的主角德古拉,在歷史上是真有其人,他的全名(依羅馬尼亞語 發音)是弗拉德.則別斯.塔古拉(Vlad Tepes
Dracula)。1431年生於今羅馬尼亞的西基刷剌 城。其父弗拉德.塔古勒(Vlad
Dracul)當時被納為"龍騎士"組織的成員,受羅馬尼亞地區
希其(Sigisuund)國王任命為川索凡尼亞的總督軍。據羅馬尼亞語來分析,"塔古勒"來自"龍"
的意思,表示被納入龍騎士的尊榮,"德古拉"則是"龍之子"。
後來羅馬尼亞人將此字與"惡 魔"做連結,是受當時在羅馬尼亞境內的德國南部薩克森人用語影響。這些薩克森人到羅
馬尼亞境內躲避饑荒,行為不檢,被德古拉施以極嚴厲的刑罰,故私下都如此稱呼。當時
龍騎士組織具有神聖的地位,由今德國境內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所創,目的在效忠教庭,使
天主教徒免於土耳其的迫害。德古拉因其父的驍勇善戰而獲此名號,亦因此成為為多瑙河
盼瓦拉其亞(Walachia)公國的公爵『弗拉德四世』(Vlad IV)。他的兩個綽號除德古拉(龍之子
)之外是帖普(Tapes:施以木樁之刑的人)。
弗拉德曾在多瑙河盼多次打敗數倍於羅馬尼亞軍團的土耳其大軍,解救自己的國家,
成為羅馬尼亞的民族英雄。在與人交戰的時候,善用『奇襲戰法』、『徹底的殺戮和掠奪
』。真正令土耳其人感到恐懼的是1462年的戰役,此戰中弗拉德被盟友背叛退逃至首府,
當土耳其大軍追抵城下時,赫然見到開戰時被俘虜的兩萬多名士兵,都被剝光了衣服示眾
,並被活活的穿插於長達一公里的木樁上環繞著城池。
從嘴部或臀部刺進的棒子四處林立 ,烏鴉和禿鷹不斷的啄食這些死屍,使周圍瀰漫著濃烈的腐臭味,仍然向前直進的土耳其
軍隊,目睹這令人毛骨悚然的情景,莫不為之心膽俱裂,了無戰鬥意志只得撤離。對於在
弗拉德公爵面前不願脫帽的土耳其使者,他命令道:「既然不願脫帽,那就讓他永遠脫不
下來。」於是這名使者自頭上帽頂處被打入鐵釘。
諸如此類的故事,阻退了強大的土耳其軍隊使得諸基督教國家免於回教國家的侵略。
同時德古拉公爵見血發狂之名以不脛而走,因此『吸血鬼』的稱號傳遍歐洲。他最後死於
布加勒斯特近郊戰場,1476年冬,以己身微小軍力在無外援之情形下與鄂圖曼土耳其帝國
大軍戰至最後一兵一卒。土耳其軍隊後來將德古拉的形體四分五裂,首級被遠送至君士坦丁堡。在羅馬尼亞境內的斯那可夫修道院中所供奉的只是德古拉的靈魂。它守護著羅馬尼
亞。
弗拉德的暴虐行為,替當時的許多編年史家增加豐富的素材,把他寫成一個傳奇人物
。現在,他的名字已與吸血鬼分不開了。